①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除自评报告以外,是否存在有关培养目标的文件?是否定期对培养目标实现状况进行检查?培养目标中是否包括对毕业生的描述,如何检查这些描述是否实现?培养目标是否与专业结构相匹配?是否有证据说明评价结果得到足够的重视?
②学生支持,主要体现在课程是否能有效地实施,保证学生按时毕业?学生是否有足够的与专业课教师沟通的机会?学生在选课、就业、顺利完成学业等方面是否能得到足够的指导?学生是否能够判断自己学习的状况?学生的成绩是否能反映在毕业时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③教师,主要体现在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能胜任课程教学以及课程建设是否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保证教学的连续与稳定?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虑教师工作量是是否包含了学生指导与其它工作负担?教师队伍整体氛围如何?
④课程,主要体现在通过课程计划检查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培养目标要求。对不够清楚的课程,需检查课程材料,并询问教师与学生。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伦理相关内容是否能确定包含在课程教学中。
⑤实验条件,主要体现在通过现场观察以及与师生交谈判断实验设备是否足够?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时间方便地使用课程所需的实验设备?教师是否有足够的实验设备用于教学?实验室是否有足够的合格技术支持人员?实验室是否能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⑥学校办学条件,主要体现在学校是否有支持条件以及良好的基本工作条件足以吸引与稳定教师?是否有证据表明学校在后勤保障、管理机制以及环境氛围等方面能支持专业院系有效的工作,以实现其培养目标?是否有足够的实验设施以及网络支持?是否有足够证据表明学校的支持是持续的?
⑦教学支撑环境,主要体现在图书馆是否能支持本学科的需要,图书馆是否有足够合格的管理与技术支持人员?图书馆是否有最新的专业教科书、参考书、专业学术机构的出版物?电子资料获取是否方便?教室数量是否够?教师办公室条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