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5 日上午,临床学院与日新书院联合在临床思维训练室召开 医路同行:学习规划与职业发展 师生座谈会。临床学院教学秘书赵天皎、临床学院全过程基地教学秘书杨凯、临床学院外总教研室主任毛和平、临床技能学课程负责人郭桂锦、日新书院辅导员李晓纯以及教师代表、大三大四学生代表 20 余人围坐交流,围绕学业提升、职业规划、教学改进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为人才培养精准把脉。
座谈会在开放坦诚的氛围中拉开帷幕。2023 级学生代表提问:“考研备考与临床实习时间冲突如何平衡?” 这些来自学生一线的困惑,迅速引发师生共鸣。
在探讨考研与实习的矛盾时,教师代表徐丽焕提出了独到见解。她指出,医学知识体系庞大复杂,夯实基础、循序渐进地提升是学习的关键路径。这一观点,获得了现场师生的一致认可,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李晓纯结合日常学情观察提出:当前学生学习基础差异显著,建议根据学业水平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需求。 该建议引发关于 因材施教 的深度讨论,多位教师表示将在后续课程设计中探索个性化教学等改革措施。
教学秘书赵天皎则从课程体系建构角度指出:基础医学课程是临床实践的 “工具箱”,在诊断学、内科学等临床课程教学中,应强化基础与临床的案例融合,比如通过真实病例分析引导学生回溯病理生理学原理,让基础课程从“记忆性学习 ”转化为“应用式理解 ”。
毛和平以医学生的大学使命 为题分享观点: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 ' 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 ' 的临床胜任力。同学们既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在临床见习中培养医患沟通、团队协作等核心能力。 他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区义诊、医学模拟实训等实践项目,在真实场景中积累职业素养。
杨凯在总结中表示:学院将成立专项工作组,逐项落实分层教学、实习考研协调机制等建议,同时建立常态化师生沟通平台,让“以学生为中心 ”的培养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本次座谈会是临床学院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的重要环节。随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的推进,学院将进一步构建 教师引导 - 学生主体 - 实践导向 的育人模式,助力医学生在成长赛道上找准定位、蓄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