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学院
|收藏|设为首页
学院新闻
聚焦心电图教学 共探育人新径
发布时间:2025-06-18 浏览次数:10

为深化诊断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心电图教学质量,6月17日,临床学院在综合楼二楼会议室组织开展“心电图教学优化与实践”主题教学研讨沙龙。本次活动由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谢静主持,临床学院全体教师,围绕心电图教学的难点突破、方法创新及技术融合展开深度交流。

以问题为导向,锚定教学核心痛点沙龙伊始,主持人谢静结合当前医学生心电图学习现状指出:“心电图作为诊断学的核心技能,既是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关键,也是学习中的‘难中之难’——波形识别模糊、诊断逻辑混乱、实践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她强调,本次沙龙旨在通过教师经验共享,探索更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路径。

多元经验碰撞,激活教学创新思路活动中,教师们围绕“理论-实践-案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展开热烈讨论。“理论讲解要化繁为简。” 从教10余年的李雅琼老师分享了“比喻教学法”的实践经验:“将心脏电活动比作电流在心肌中的传递游戏,用‘P波是心房起跑信号,QRS波是心室冲刺’等通俗表述,学生对波形意义的理解效率提升近40%。”

“实践操作需手把手带教。” 临床一线带教专家毛和平教授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电极放置位置、心电图机参数调节等细节直接影响结果判读,建议增加教师-学生一对一实操环节,通过‘看-练-纠’三步法强化操作规范性。”

 青教师王诗雅展示了诊断学教研室“动态案例库”:选取真实临床中心肌梗死演变期心电图、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等复杂病例,通过动态波形对比、问诊-检查-诊断全流程复盘,学生的诊断准确率从65%提升至82%。

凝聚共识,擘画教学改进蓝图经过1小时的深入研讨,与会教师形成三点共识:一是优化理论课程设计,结合动画演示、虚拟仿真软件强化电生理机制理解;二是增设“心电图技能工作坊”,每组织2次实操集训并纳入形成性考核;三是联合心内科构建“临床-教学”案例共享平台,动态更新典型病例库,推动教学与临床需求无缝衔接。

“教学沙龙不仅是经验的交换站,更是创新的孵化器。”诊断学教研室主任谢静总结时表示,下一步将以本次沙龙为起点,制定《心电图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计划》,通过“老带新”教研团队、临床-教学双轨培训等举措,全面提升心电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培养“懂机制、会操作、能诊断”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