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妇产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临床思维素养,9月8日,临床学院妇产科学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教研中心”)成功举办示范性授课活动。本次授课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刘亚楠主讲,聚焦妇产科学核心章节——“异位妊娠”,为教研中心教师们呈现了一堂兼具专业性与创新性的教学示范课。
授课过程中,刘亚楠以临床案例——“小薇的故事”为切入点,打破传统“知识点灌输”模式,将案例与理论知识深度融合。她围绕异位妊娠的临床诊疗逻辑,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分析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与体征,到梳理诊断流程中的关键要点,再到对比鉴别诊断的核心差异,最后探讨不同病情下的治疗方案选择,每一个环节都紧扣“临床思维”主线,让抽象的医学知识通过案例变得可感、可学。学生在互动讨论中主动参与诊疗推理,不仅夯实了理论基础,更初步掌握了将知识应用于实际临床场景的方法。
此次示范性授课为教研中心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教研中心副主任王静表示,未来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推动“案例式教学”在《妇产科学》全课程的融入,通过持续优化教学设计,强化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困境,实现从“掌握知识”到“会用知识”的转变。
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刘亚楠的示范性授课为大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范式,后续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吸收本次示范课的优秀经验,共同助力《妇产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为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注入了新动力,为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