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能精准模仿患者症状,还能陪医生问诊的‘特殊病人’,到底特殊在哪?”9月8日,赵天皎老师进行临床技能学示范性授课。赵天皎以提问开篇,围绕“标准化病人(SP)”展开授课,将专业知识、趣味互动与思政理念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技能、领悟医者初心。
课堂伊始,“什么是SP?”“SP教学有何意义?”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热议。赵天皎结合SP的定义,用临床案例拆解:“SP是经过培训的‘临床模拟病人’。去年有位学生通过SP模拟的‘胃痛患者’,不仅问出症状,还从SP‘欲言又止’的语气里,发现患者‘怕做胃镜’的心理——这就是SP的价值,让大家在安全环境里,学会既看‘病’,更看‘人’。”随后,赵天皎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通过对比“只说‘头痛’的SP”与“补充‘最近考研压力大’的SP”,让学生直观理解“疾病背后藏着人的需求”。
“同样一句话,语气不同,意思天差地别!”在语音语调教学环节,赵天皎以“外在语言与内在语言”为纲,让学生分组演绎“我听人说,这个药副作用挺大”。从“不确定”的迟疑语气,到“担心”的焦虑声调,再到“想换替代药”的试探口吻,学生在互动中领悟:“原来患者的话里,藏着这么多没说出口的顾虑。”随后的“加班商议”小游戏更让课堂气氛升温——学生模拟“医生与同事议加班”,教授借此引出SP的核心特点:“就像大家商议加班时要保持态度一致,SP也需做到症状‘重复性’‘前后一致性’,同时应对不同学生的问诊,这正是临床中‘灵活沟通’的预演。”
“抽到‘喜’的同学,用语气展现‘患者确诊康复的开心’;抽到‘惧’的,要演出‘怕手术的紧张’!”在“味匣子”实践环节,学生抽取情绪主题,结合“七种表情”要点,用言语与形体演绎SP角色。最后,以“问诊助记口诀”收尾,将“齐(起病)、特(特征)、城(程度)”等要素编成顺口溜,叮嘱学生:“口诀是工具,初心是根本。未来走进临床,要记得今天当SP时的感受,用耐心和细心,让问诊不漏项、关怀不缺位。”
整堂课趣味十足又干货满满,学生们纷纷表示:“不仅学会了SP相关技能,更懂了‘换位思考’的重量,以后要做有温度的医生。”